查看原文
其他

措尼仁波切 | 问与答:如何辨别同情与悲心之间的关系?

噶举法幢
2024-09-20


摘自:措尼仁波切著《觉醒一瞬间》

整理:【噶举法幢】编辑组



学生:我要如何辨别同情与悲心之间的关系呢?


仁波切: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,因为悲心在佛教中极为重要。首先,悲心驱动我们修持;其次,它也是整个修持的主体;最后,基于悲心,让我们能置身于为他人福祉而努力的活动中。因此,能知道悲心真正为何,且知道它与同情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好的。


在佛教里有一句话:「首先决心求正觉。」关于佛陀首次发起利他菩提心的确切时间,不同教派之间持有不同的看法。有一派传承的说法是当世尊过去生在地狱道时,看到一个非常恐怖的人用令人无法忍受的方式拷打其他众生。此时,世尊发了一个愿望:「但愿我能代替其他人接受拷打,让他们都能获得歇息。」据说,在那个当下,世尊初发菩提正因。之后,累积资粮达三大阿僧祇劫,但这是最初的成因。


了解悲心的心态是极为重要的。悲心的动机在修持的各个层面,无论是「前行」——金刚乘的加行法,一直到菩提佛果,都是必要的。如果我们的心灵修持不是为了他人福祉,而只是为了自己降伏烦恼,这将不会获得最佳的结果。因此,任何修持都要以悲心来策动。「为了能让无量众生获得解脱,我要做此修持。」像这样的动机是极为重要的。


究竟而言,我们之所以为一切众生而努力修持,且在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后,我们会为了利益众生,显现为包括报身与化身的色身,其源头是来自于「连一众生都不舍弃」的悲心。「我要教导每位众生,我要引导每位众生。」这就是悲心。这种源自悲心的动机是证得菩提后,仍不断为众生的福祉而努力的背后驱动力。这就是为什么在一开始时,悲心像种子;在中间时,悲心像成长所需的润泽与温暖般;在最后,悲心像成熟的庄稼般。这些就是它的功德。


在佛教里提到许多种悲心,但是真正的悲心是在我们证悟无我空性之后显现。当自我概念的执着消融时,此证悟的展现即是悲心。我们可以说证悟空性的「氛围」即是悲心。真正的悲心是没有特定对象或期望,没有概念焦距的。只有证悟空性才可能有这种真实的悲心。


当然,我们现在也感觉有悲心,但是那并非真正的悲心,因为它混杂着概念心。概念常混杂在悲心中,我们发现与他人有距离感。我们的态度会是「我在这儿,而众生在那儿。我高高在上,而他们很可怜。他们需要帮助,因此我该帮他们。」这种也不是真正的悲心。


这好像听起来有点疯狂,但坦白说并不会。仔细想想,我们现在认为悲心需要一个我们感到悲悯的对象。倘若没有对境,那我们要对什么产生悲心呢?仔细想想这个。当我们证悟空性时,这一切都极为合理。证悟空性并不代表我们已经证到十地的果位,且即将成佛。相反地,在道上的任何时候都可能对空性有所体会。我们所提的不是对空性圆满的证悟,相反地我们是指任何层次对空性的了解,即便是一点点。而这都会伴随着某种程度的真正悲心的氛围。


在座的有些人可能已经认得本觉,且有些熟悉的经验。当我们只是单纯地安住于心性的等持时,在那当下不能说心中有对境,因为我们没有任何概念化的动作,没有专注在任何特定对境上。但是从另一方面而言,我们也不能说没有对境,因为我们没有睡着,我们不是失去知觉。仍然有明朗的经验,我们的五根完全地开阔。我们不能说没有对境,但这确实与往常的心以粗糙的方式耽着某物不同。


这就是心清明、自然清醒的功德,悲心可由此产生。它也不会聚焦于我们感到同情的人身上。在这个时候,我们并没有将「另一众生」概念化,但是在这柔软心上,我们还是会挂心那些还没认得心性的其他众生。同时,对不知道其自性是自生觉性而在三界中迷惑的众生,会有一种感伤的情怀。这种向外发散的情怀是还没真正具象化的,但是我们可以称之为无概念的悲心或真正的悲心。


远离概念的悲心是自生觉性的展现。这种悲心不必然与佛陀圆满觉悟的状态相同,但他是一位真实的修行者、一位在道上的瑜伽士的特征。你不能说,在心性经验中所自然呈现的悲心觉受,与圆满觉悟的悲心是完全相同的。


从另一个角度说,若我们还没有认得心性,这并不能表示我们不可能真正地慈悲。仍然是有一种概念的悲心,与我前面所说的悲心不同。这是一种把自己看得没有比别人重要的心态。通常人们把自己看得比别人重要。当我们有一种别人比「我」重要的心态时,虽然它是有概念的,但我们仍称之为真正的悲心。


至于悲心与同情的差别:当一个乞丐觉得国王可怜时,那是悲心;但当一位国王对乞丐感到可怜时,那是同情。


当然能听到、想到悲心是什么,是好的。但是真正的悲心,是它成为我们经验中的现状。这里有个譬喻:如果空性的经验是湿,那么湿性或湿气就是悲心。你需要去经验它,将它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,而不是从外面去检验它。如果你是研究哲学的,那么只了解悲心的定义就够了。但是倘若我们要成佛,就需要认得我们的心性。需要让它成为真实的经验,在生活中实践它,且「成为」悲心本身。



阅读更多精彩开示


圆满佛陀意趣的步伐 

一步也不可延迟退转

关注我们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噶举法幢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